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亚洲特快:魔高一尺,还是道高一丈?|环球微头条

2023-05-20 11:15:32 观察网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上期节目咱们聊了关于俄罗斯空天军与乌克兰防空的此消彼长,没想到紧接着双方的斗争焦点果然就开始转移到了防空和防空压制作战的对抗上,这场战争中双方的交战和媒体战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冲突形态,这或许也是值得未来出很多论文的。


(相关资料图)

不过今天咱们先不说这个事儿,还是先讲讲双方的防空与防空压制的技术对抗。

第一件事是俄军4架飞机在布良斯克州被击落的事情。

从视频可以看出,两架米-8直升机应该是被肩扛式防空导弹偷袭击落,这应该还是历史上已经耳熟能详的渗透小分队带着便携式防空导弹设伏的战例。而更具含金量的是一架苏-34和一架苏-35被击落,据分析认为呢,这两架飞机应该是在轰炸俄乌边境的桥梁的过程中被击落的,属于典型的防空导弹伏击战例,这两架飞机不像是肩扛式导弹能够轻易得手的目标,所以也有不少猜测认为是被更先进的防空导弹所击落。

目前我们编辑部里讨论认为呢,乌军最可能得手的伏击方式应该是将NASAMS防空导弹悄悄机动到边境附近,从而成功击落了这两架先进的战斗机。

NASAMS防空导弹是美国和挪威联合研制的一种防空导弹,它的设计主要是用来进行要地防空,目前在美国本土唯一长期固定部署的也就是这种导弹,在911事件后被用于保护五角大楼、白宫等关键目标。

这种导弹系统使用的导弹是雷锡昂公司的拳头产品,AIM-120导弹,近年来经过改进的NASAMS系统还能兼容发射AIM-9X导弹,使用的AIM-120导弹也从早期的AIM-120B升级为AIM-120C,此外雷锡昂公司还研制了一种专用的增程型NASAMS导弹,采用了更粗的推进器,以进一步增加射程。

这种导弹系统的特点就是因为使用了主动雷达制导的AIM-120导弹,所以不需要在系统内配置火控照射雷达,只需要一部目标搜索雷达就能作战。

它的系统组成十分简单,只需要发射架,指挥控制车,和“哨兵”搜索警戒雷达就可以进行作战。必要的时候,即使没有“哨兵”雷达, 它也能通过数据链接收其他传感器获得的目标信息来发射导弹,再由导弹自身的火控雷达在靠近目标时自行搜索攻击目标。

因此理论上乌克兰可以将导弹发射架用卡车运到边境附近,展开部署,等待已经摸清活动规律的俄军飞机前来轰炸边境目标时进行伏击。如果不使用“哨兵”雷达,而是使用部署在后方的远程雷达来进行目标获取,那么俄军飞机很可能全程在雷达告警机上只看到“次要威胁”的信息,突然就被AIM-120的导引头给锁定了,此时再做出反应已经晚了。

应该说乌克兰能用这种机动不便的导弹系统进行如此的作战,是非常需要想象力的,也说明在一年来的空地对抗中,乌克兰防空导弹部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磨练,能活下来的都是高手。

不过这并不能改变NASAMS导弹本身设计上的一些缺点,比如它的导弹发射架采用固定式部署,需要使用吊车来部署和撤收,这使得它如果遭遇敌方的打击,基本上是不可能及时撤出阵地的。目前西方国家里只有芬兰为NASAMS系统配置了自带吊车的运载卡车,可以稍稍加快部署和撤收的速度。但这个设计依然让我觉得匪夷所思,当我反复追着扬基问,为什么NASAMS导弹要采用这种部署方式,而就是不肯哪怕给发射架加俩轮子的时候,扬基气的拍桌子拍得手疼。

最后只好说,NASAMS系统设计的时候只考虑了要地防空,也没打算进行快速部署和撤收,所以才会有如此奇葩的设计。但是要说的话,如果乌克兰方面把发射架装到MTLB这类的通用履带底盘上,应该是不会影响导弹的发射的,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么NASAMS系统的生存性完全可以提升到和“山毛榉”相同层次。

而且实际上雷锡昂公司也曾开发出在悍马车上携带4枚AIM-120导弹的高机动野战防空的设计方案,并且也造出了原型车进行过试射,并没有任何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这套系统就是没有得到美军或者其他国家军队的青睐。

其实乌克兰制造R-27空空导弹的ARTIM工厂也曾经计划过将R-27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放在卡车上,然后搭配一部白俄罗斯制造的雷达进行作战的防空导弹系统,如果用这套系统发射R-27T红外制导导弹的话,其攻击隐蔽性也会非常强。乌克兰政府在2020年与ARTIM工厂签署了2亿美元合同,采购更多R-27导弹,同时研制这套系统,原计划2021年他们要造出这套系统的原型,可见这种系统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当时俄罗斯对于这种装备也非常警惕,很快就要求白俄罗斯方面停止合作,包括停止研制这种新的防空系统,同时也要求停止为乌克兰提供更多“山毛榉”导弹,乌克兰转而寻求与波兰合作,计划在2022年装备这种系统,但经过几年时间,最终这个项目也没了动静。

其实如果从这个思路上延续下去,要开发一种更适合伏击的防空系统的话,或许还有更好的设计方案,目前我看到的这方面最好的设计是高德红外在珠海航展上展示的TN-2防空系统,该防空系统采用6轮“猛士”底盘,上面安装了一个光电探测装置,后部发射架转塔上安装4枚类似航天科技集团FB-10导弹的TN-2红外制导的短程防空导弹,射程12公里,过载30G。

这种系统的探测、跟踪、制导全程使用被动探测手段,敌机很难预警。而且由于它使用的导弹本身也是和空空格斗导弹尺寸相近,动力强劲的多,因此作战斜距远大于任何肩扛式导弹,敌机无法依靠单纯保持在两三千米以上高度飞行来保证安全,且红外成像导引头也可以大大增加干扰难度,对敌机的威胁相当高。

而且这种发射车既可以通过数据链接收空中情报系统的信息来提高作战能力,也可以完全不依赖空情系统单独作战,因此其生存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甚至会比“山毛榉”这类的系统更加强大。基本上来说你可以认为TN-2是一个超级增强版的“复仇者”系统。

不过这套系统更适合于需要以弱胜强的军队,比如现在乌克兰,如果弄到一两千辆这种发射车和几千枚导弹,那么就会大大增加俄军空袭的难度。

不过呢,这种系统也有它的问题,因为从设计原则上来说,这种系统并不追求保护己方地面目标免遭敌人攻击,而仅仅是追求增加敌方损失。

简单的来说,NASAMS这类相对传统的防空系统,设计上是追求在一个小范围内,几乎确保在它拦截能力范围内,阻止敌方空袭兵器突防,而TN-2则不追求这一点,它无论如何无法拦截敌方全部的来袭目标,仅仅追求尽可能增加对手的损失。

这就是现在“防空游击战”理论和传统防空系统设计上的最大区别了,传统防空系统必须追求尽可能增加待发弹数量,尽可能应付敌方四面八方而来的飞机、导弹、炸弹、火箭。而按照“防空游击战”理论设计的系统仅要求尽可能击落敌方目标,尤其是高价值的战斗机,同时保证自身的生存。现代的战斗机价格非常昂贵,一架几千万美元,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空军,也无法承受隔三岔五就被打掉一架顶级的先进战斗机,如果防空系统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被迫暂停在一个方向上的空袭行动。

到目前为止俄军被击落的50多架固定翼作战飞机当中,大部分仍然是老旧的苏-24和苏-25,这些老飞机他们是损失得起的,所以这次一下子被打掉一架苏-34和一架苏-35,不论如何还是疼的。因此,在肃清边境地区附近的乌军高性能防空系统前,很可能对布良斯克州边境目标的空袭就得暂停了,而如果乌军不怕麻烦,频繁机动,那么俄军就不太容易将其消灭,很可能最后还不是靠空袭,而要靠特种部队来搜索和消灭它。如果这样,那么一两套NASAMS就可以迫使俄军在几个星期内都不能大摇大摆空袭边境目标,其效果远比停在一个地方守株待兔要强。这也是现代“防空游击战”的理论基础。

当然,传统防空系统也可以用来进行“防空游击战”,不管是越南战争时期的我军高炮部队,还是现在乌克兰军队使用NASAMS伏击俄军飞机,都是这样。但对于一个正常状态下的军队,还是不大能完全接受“防空游击战”理论的,比如台湾地区,尽管美国目前卖力向他们兜售“防空游击战”理论,但“中山科学院”研制的“陆剑2”系统最终仍然采用了商用卡车带4枚导弹,因为如果用“悍马”车的话,就只能带2发导弹了,他们觉得火力密度不足。

当然这种东西对于解放军的空袭来说也会是一个有威胁的对手,如何充分利用其短板,进行反制,也是解放军空军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比之下,大陆用于外贸的“天龙50”系统就更接近于一种机动强化版NASAMS,它从一开始就类似于雷锡昂计划中的NASAMS-ER,在空空导弹基础上改用更大号的助推器,来增加射程。而且发射车方面,它采用的也是高机动越野卡车搭载,与红旗-16、红旗-22的发射车具备类似的快速撤收和部署能力。而这种系统发展到最后,就会变成一个“小号红旗-9”,也就是现在的“天龙120”导弹,应该说这还是因为它是一种正经的传统外贸防空导弹,毕竟,没有哪个客户从一开始就认命了,我就不指望防空系统能阻止敌人空袭了,我就追求防空游击战,是吧?

所以未来类似TN-2这样的“专业防空游击战”导弹能不能取得更好的外贸成绩,或许也要看全世界军队对于俄乌战争下一步发展情况的研究了吧,说不定,有些客户研究过之后就觉得我这防空无论如何也是干不过人家了,不如,就搞防空游击战吧,那么类似TN-2这样的系统就会有销路了。

至于媒体上大家更关注的“匕首”大破“爱国者”事件,反倒我觉得没有太多可说。

俄军据称连续发射十多枚“匕首”、“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口径”巡航导弹,再加上差不多和上述导弹同时抵达基辅上空的巡飞弹,最后击中了乌克兰的一个“爱国者”导弹阵地,美国国防部次日承认有一个爱国者导弹连阵地被击中遭到损失,但表示具体的损失情况还有待评估。

其实呢,琢磨对付爱国者和S-300这样的远程固定防空系统,全世界军队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了。基本上大家都认为,只要确定了防空阵地的位置,那么接下来就应该组织一次多种手段同时打到你头上的猛烈攻击,并没有人指望单纯依靠几枚反辐射导弹就能成功。

这次俄军袭击爱国者导弹阵地就是照此办理,巡航导弹、空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巡飞弹几乎同时抵达目标头上,使得爱国者阵地被迫“梭哈”,连续发射31枚导弹,很可能是打空了发射架上的待发弹。从爱国者导弹在沙特等国的实战部署图片来看,它经常是会根据威胁情况,混合装备爱国者3和爱国者2导弹。比如在典型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一个发射阵地的4个发射车上,三台各装4枚爱国者2,一台混装6枚爱国者3MSE和两枚爱国者2,或者8枚爱3,两枚爱2。这是因为爱国者3导弹更贵,更少,而且爱国者3正常情况下只能应对弹道导弹目标,而一般来说也不会有满天的弹道导弹向你砸过来嘛。

所以一般情况下,爱国者导弹阵地上还是以爱2导弹为主,少量配置爱3,应对爱2无法应对的弹道导弹目标。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阵地上的待发导弹数量不会达到4个发射车,各16发备弹,总共64发这样的程度,而是介于16发到64发之间这样一个数字。再考虑到实战条件下几十发导弹连续发射总可能会有那么一两发发射失败。再考虑到从实战部署图片来看,往往发射连的发射架上也不会完全按照最大备弹数量来装载,那么完全可能当时这个发射阵地已经打完了所有待发弹,陷入沉寂,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挨揍,或者跑路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事,就是德国版的爱国者导弹发射车和雷达车都是装在MAN卡车底盘上的,而美国荷兰的爱国者导弹是用的半挂车,并且停在阵地上的时候拖车头通常不会连接在发射架上随时等待跑路。所以在打光待发弹后,跑路的时间显然是会很慢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再想到前面咱们提到的芬兰给NASAMS配上带吊车的卡车,看来曾经属于冷战前线的这些国家对于防空导弹跑路的问题上,那还是远比美国人上心得多。

咱们之前也提到过,我军的防空导弹部队参加“天空之钥”国际军事竞赛,大家也可以看到,竞赛的主要内容其实是跑路,快速的部署,快速的撤收,路上应对各种复杂路况。相比之下我军训练中更重视的还是应对电子对抗,应对复杂空中情况等这些需要停留在阵地上进行对抗的内容。

从现在的实战来看,防空导弹部队是没办法安安稳稳在一个阵地上的,必须进行频繁的机动。

其实之前美国的防空系统,包括爱国者系统,在作战设想上都是要长时间停留在一个阵地上的,为此美国专门还为爱国者导弹连配置了几十个电子假目标,用来吸引敌方的反辐射导弹。

但其实美国人从海湾战争开始,就已经演示过了弹道导弹攻击伊拉克防空导弹阵地的打法,当时还被称为是现代化联合战役的典范。从那之后,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消灭防空部队已经成为了新的常识。

然后,美国人自己的爱国者导弹阵地面临了同样的威胁,于是搞出了爱国者3反导系统来应对,还不够,又继续搞出THAAD,但是这些就够了吗?乌克兰现在已经舍身验证了这个问题,不够啊。

且不说全程滑翔的高超声速导弹,就说匕首这样的水漂弹,甚至干脆就是普通的弹道导弹,配合上巡航导弹和巡飞弹,当它进行饱和攻击的时候,你停在原地不跑路,那不就还是送么?

所以现在美军也要开始重视跑路问题,现在我们看美军自己演习的视频和照片,也越来越多的可以看到拖头不和半挂车脱离,随时准备跑路的画面了,这也算是一种实战意识提高的表现。其实包括这几年台军的演练当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拖头不和发射车分离,就地发射的画面了。看来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台军的爱国者导弹也不大可能停在阵地上等着被东风导弹扬掉。

不过这也就意味着,最猛烈的第一波打击当中,这些导弹正在跑路。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在防空这个问题上,要游击战,就没法阵地战,要阵地战,就游击不起来。而在对手绝对的优势面前,不论是哪个,说到底都是顶不住的嘛。

好了,本期节目咱们就说到这里,下回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