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盗窃事件”!解雇、辞职、有人爆内幕
上千件藏品丢失、工作人员被解雇、馆长辞职……近日,大英博物馆发布一纸声明,承认馆内部分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警方随即介入调查。8月25日,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引咎辞职。目前,该馆已有约2000件藏品失踪。
有考古学家形容,这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盗窃事件。南都、N视频记者梳理发现,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英博物馆便丢失了一系列馆藏,其中包括15件中国文物。
师从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前馆长的人类学学者叶明,在该馆提供讲解服务近20年。8月29日,他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管理效率低下与松散的馆藏防护机制,导致此次藏品流失事件的发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曾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此次“失窃风云”后,希腊、尼日利亚等国接连发声,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被掠夺的文物。
叶明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文物回归“是一条漫长、艰辛而波折的道路”,在多方资源配合下、各方信任下,每一件文物都可以找到其最大价值,相信“追索流失文物是可以实现的”。
大英博物馆。新华社发
消失的藏品
实际上,大英博物馆藏品流失一事,早在两年前便露出踪迹。
2021年,一名艺术品商人曾告知大英博物馆方面,馆内可能存在藏品被盗的问题。据其和大英博物馆之间的来信显示,这名商人称,在网上看到了属于大英博物馆的藏品。
然而,这一提醒并未被馆方正视。对此,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回复称,“所有物品都已清点”。
丢失的藏品被认为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拿走。据悉,其中一些藏品最终在网上以远低于实际估价的价格出售。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大英博物馆管理层的问题。”在大英博物馆提供讲解服务近20年的人类学学者叶明,向南都记者解释道,在该名商人向大英博物馆作出提醒后,馆方以各种推辞搪塞,既不加以重视,也未给予反馈,直至商人做了大量推动工作后,才开始认真追溯,并在重新整合关联线索时发现问题,让警方介入,然而一切为时已晚。
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发布一则公告,证实有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公告称,事发后,一名工作人员已被解雇,伦敦警察厅也已展开调查。据悉,目前,警方尚未逮捕任何嫌疑人。
据外媒报道,这名被解雇的员工是大英博物馆的高级策展人,在这里工作了30年之久。他的儿子受访时表示,父亲“什么也没做”,且“对博物馆失去了所有信心”。
此次流失藏品,包括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珠宝和玻璃器物等,最近并未公开展示,主要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承认藏品流失一周后,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辞职。
他在声明中说道,过去几天里,他一直在详细回顾大英博物馆失窃事件以及对事件的调查。“显然,大英博物馆在2021年收到相关警示后,没有作出应有的全面回应。失职的责任最终必须由馆长承担。”
26日,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表示,目前已有约2000件藏品失踪。截至29日,部分被盗馆藏被找回。
这并非大英博物馆首次发生藏品流失事件。
成立于1753年,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收藏800万件藏品。然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便发生了一系列钱币和奖章失窃案件。上世纪90年代,博物馆地下室两座雕像被盗,更有歹徒从屋顶破洞而入,偷走价值25万英镑的罗马钱币和珠宝。
2004年,15件陈列于东方展厅的中国文物失窃。据博物馆时任发言人称,这些文物都有600年至1300年的历史,包括玉簪、耳环、发夹和指套等物品,虽没有明确估价,但“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物品”。
与此同时,大英博物馆的报警系统也遭受到质疑。据伦敦警方调查,博物馆报警系统近期并未触发,由此推断小偷可能是在博物馆开放时间携珠宝离开。博物馆内的展览走廊和通道共长约4公里,安全警卫每天都会来回巡逻,馆内还装有报警系统。但被盗珠宝所在亚洲古物展览馆并未安装独立报警系统。
漏洞百出的安保
累累“前科”,令大英博物馆保护藏品的能力再受质疑。
“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文化机构和教堂的失窃报告。”专门从事失窃艺术品追回工作的国际艺术品追回组织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弗·马里内罗,对近期大英博物馆藏品流失事件倍感吃惊,“这是大英博物馆,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一度是安全方面的标杆。”
在马里内罗看来,出于各种复杂原因,许多藏品都没有进行适当编目,因此找回丢失的藏品可能“需要几十年”。
同样感到震惊的,还有法医考古学家克里斯托斯·齐罗贾尼斯。他说:“没有任何专家预料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的编目系统,亦是齐罗贾尼斯指责的对象之一。“在数字时代,记录物品的工作轻而易举,博物馆的记录存在漏洞不可理喻。”他解释说,任何博物馆的主要目标都应该是将藏品马上记录在册,“这是首要任务,也是最基本的责任。”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大英博物馆招聘的准则。”据叶明了解,馆方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对应聘者进行各项严格审查,却缺少对馆内藏品设立相应的防护机制。因此,应聘者一旦经过审查成为正式员工,“就可以比较随意地通过取用档案接触藏品”。
从商人来信告知藏品可能被盗,到正式确认约2000件藏品失踪,中间经历了足足两年时间,大英博物馆何不及早应对?
“丢东西不追究,先内查,再慢悠悠处理,这是英国人的常态。”叶明解释称,所谓内查,就是重新做档案整理,把所有藏品一件一件地核对一遍。
叶明告诉南都记者,作为民间文化机构,大英博物馆不存在商业目的和利益诉求,管理上也基本没有奖惩机制,进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按照正常运作,两年前一听说这件事情,就应该要非常警觉、立即反应,这才是一个大馆有效的管理模式。”
藏品流失引发管理不善争议后,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称,接下来,除追回被盗藏品外,还要找出防止此类情况再度发生的措施,并且做好安保投入和藏品登记工作。
然而在叶明看来,加强安保并非易事。“博物馆有很多出入口,每个人进出都很随意。馆方也难以落实安检工作,只能在档案管理上下下功夫,从观念上进行强调,尽最大努力避免失窃事件发生。”
“遗失的美好”
藏品流失一事不断发酵之时,大英博物馆一场展示19世纪中国社会的“晚清百态”特展,正在进行。
身着汉服,步履慢慢……近期,不少中国游客前往大英博物馆,只为一睹 “晚清百态”展览,但同时也让许多中国游客想起那些“流落在外”的中国珍宝。“一面是国粹,一面是国殇。”有中国网友如此评价,亦有人感叹:“展出的文物被保护得很好。”
大英博物馆“晚清百态”特展。
这次特展跟随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领域的人物故事,围绕宫廷、军事、艺术、日常生活以及全球交流共五个主题,探讨19世纪中国的人物和社会百态,以近代人物的故事,来展现当时中国非凡的韧性和创造力。
“流落”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珍宝,远不止这次展览中的文物。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南都记者注意到,目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约有23000件,其中约有2000件长期展示。
《女史箴图》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艺术作品流散。1903年,大英博物馆从上尉克拉伦斯·约翰逊手中购得此画。约翰逊的家人表示,《女史箴图》是一位他曾相助的贵妇赠送给他的礼物,但此说法已无法考证。
博物馆方面称,《女史箴图》入馆时已相当脆弱,为让作品能够展出,同时避免造成过多磨损,博物馆修复人员把《女史箴图》的画心转移到镶板上,又把天头、引首跟拖尾一起装裱在另一幅镶板上。2013年,大英博物馆还邀请中国及其他地区的书画和修复专家,共同讨论《女史箴图》的状态和保护方案。
至于110年前入馆的三彩罗汉像,则被认为是在河北省北部一处山洞里发现的。迄今为止,同类型的罗汉像,可查存世的共有十尊,其中九尊分别收藏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法国以及英国的公共博物馆里,还有一尊收藏于日本的私人博物馆中。
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明代彩釉地狱判官像……许多中国文物仍在大英博物馆内。
流失文物的归家路
流失之殇,感同身受。藏品流失事件发生后,希腊、尼日利亚等国再度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被掠夺的文物。
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人从希腊考古遗址中带走了大量文物,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尔金大理石雕。
近几十年来,希腊一直呼吁英国归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而英国则以法律障碍为由拒绝归还。希腊考古学家协会负责人表示,在大英博物馆失窃后,英方不能再说希腊文化遗产在英国比在希腊更受保护。
帕特农神庙雕像陈列于大英博物馆希腊帕特农展厅内。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馆收藏了900多件来自尼日利亚的古贝宁王国青铜器。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纪念碑委员会负责人Abba Isa Tijani说,“这些国家和博物馆一直告诉我们,贝宁青铜器在尼日利亚是不安全的。结果在他们那里却发生了盗窃事件,这令人震惊。”
据悉,尼日利亚信任艺术文化和创意经济部部长,将在几周内致信大英博物馆和英国政府,要求立即归还贝宁青铜器。
此前,埃塞俄比亚曾表示希望大英博物馆归还1868年英国在军事行动期间,从该国北部马克达拉夺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宝、圣坛牌匾等。加纳的阿桑特人也已向大英博物馆施压,要求归还其黄金物品。
“文物回归是一条漫长、艰辛而又波折的道路。”叶明向南都记者解释道,文物回归,首先涉及追溯机制和法律程序。“前者建立在偷盗立案且双方有互换机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追回文物。”但根据国际惯例,法律允许的追溯时长为30年。也就是说,即便是被盗窃的文物,一旦超过30年,也无法按照该机制追溯。
“第二是战争掠夺和遗失,通常情况下叫自证和举证机制。”在国际上,文物回归遵循“拥有国目的最大化”原则。“不论其他,对于一件文物,当认定它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时,它被放在哪里、以何种形式展出,考虑的将是如何体现其价值并将价值最大化。”
正因如此,尽管多国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在叶明看来,馆方主动归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大英博物馆认为,它所拥有的文物,无论是通过捐赠得来的、买卖得来的文物,都被明确记录在案。”若想要馆方归还文物,追溯方还需对自己提到的事实进行举证。
如今,流失文物追索还牵涉复杂的法律难题,涉及民族情感和国际关系。但叶明认为,“只要我们认为文物的回归是价值最大化的,就应该去做(追索)。”
南都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我国已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与美国、意大利等24个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政府间协定,逐步形成了外交谈判、国际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捐赠、商业回购、第三方斡旋等工作模式。
近年来,我国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日前,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出席瑞士联邦文化总局举行的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仪式,与瑞士签署返还协议,并接收5件文物艺术品。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此次文物返还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对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在全球范围打击文物走私、保护文物安全、扩大政府间合作具有示范意义。
文物回归故土,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叶明坚信,在多方资源配合下、在各方的信任下,每一件文物都可以找到它的最大价值,追索流失文物是可以实现的。“我们文化研究者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文物本身带给世界的价值感,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来源:南方都市报)